所謂的愛,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?還是兩者皆是?

很多人把單身當成是一種失敗,因為無法接受現狀,而不斷的把精力投入談感情這件事,用外求來填補內心的空虛。但在這樣的狀態下,我們所有在愛裡以為的付出,都只是來自於我們本身的匱乏感。當我們沒有去內省本身的不安全感是從何而來,只想著可以馬上填補這份空缺時,這就是「匱乏感」。

當我們抱著唯物主義來投入一段感情的時候,我們把自我的缺乏投射在對方身上,希望對方能因為你的付出而改變、擅自決定他人的價值觀,我們會對感情過程中的困難與挫折缺乏耐性,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把對方真正當作一個「人」。當遇到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時,就只能逃避或是馬上換下一個人來填補這份匱乏感。

如果我們是因為匱乏感而去投入一段感情,我們不會真正去體會到幸福的感覺。

當你存在著「只要找到另一半,我的不安感就好了」的念頭,那你的情感將很難穩定,因為你在尋找的並不是另一個獨立自主的伴侶,而是跟你一起共生黏膩的伴侶,而往往兩人經常在糾結的情緒裡最後吵吵鬧鬧分分合合。

當一時的激情退卻之後,雙方之間的神秘感會漸漸減少,同時我們所說的「偽裝」的內容也會相應的暴露出來,那麼在這樣一個階段,就是就是感情中矛盾爆發期的到來。沒有哪兩個人是天生就合適在一起的,感情中男女雙方都要經過充分的個性和精神上的磨合,在這樣一個磨合的過程中,性格上的矛盾點就會引起是非。

很多情侶就是在這樣的矛盾爆發期中分手的,在失去親密的基礎上還徒增了多方面的爭吵,疲憊感和失落感便使一方喪失了對愛情的信心。
 

內心的匱乏會使得我們很容易破壞關係,不論是在吸引階段還是已經交往的階段。

關係的破壞取決於我們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匱乏、在什麼點上不安全感會噴發,這個匱乏會讓我們產生強烈的「需求感」。雖然有些人會說自己「喜歡被需要的感覺」,但是事實上我們喜歡的是「被想要」的感覺,而不是被需要。

當兩個都匱乏的人相遇時,有可能某一方變成勒索者,而另一方變成順從者。勒索者向順從者提出各種要求,而順從者一一滿足,對於順從者來說,這不見得是一件開心的事,但卻會感覺自己是被需要的。這時,如果順從者遇到另一個心智成熟且情緒穩定的人,反而會因為覺得對方並不需要自己,所以仍然選擇勒索者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兩個人交往,明明彼此都不快樂,卻始終難以分割。這樣的兩人,如果結婚之後,仍然會用匱乏的方式去處理自己跟下一代的關係,甚至會向孩子「討愛」。在需要愛的年紀時,如果不斷被父母索取愛,長大後,孩子也會成為下一個匱乏者,造成一個不斷的惡性循環。

愛情既不是自私的,也不是無私的,而是互利的。

 

因此我們要練習「將目光回到自己身上,給自己讚賞和肯定,向內探索自己、與自己在一起」,並且「練習給自己安全和支持的力量」,如此,我們就能逐漸成為擁有自體感的成熟個體。

愛情本質上不是一種需求,所以不會有心理上的匱乏、渴欲之感,也不會構成強大的追求動力 。愛是一種自由的付出,它的動人經驗不是來自我的渴欲得到滿足,而是來自我的真誠付出獲得對方的真誠接納;我快樂是因為他快樂,更是由於我們共享了這份快樂。

想看更多請點連結至- 從你的全世界路過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金牌擺渡人 的頭像
    金牌擺渡人

  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

    金牌擺渡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